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平裝本($550元)、精裝本($650元)2種版本。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筆調,介紹自清末發軔的中國軍醫養成教育開始,歷經滿清王朝、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八年抗日戰爭等時期的軍事醫學發展與軍醫貢獻;並詳述抗戰結束後整合軍醫機構創設國防醫學院,於國共內戰晚期由上海輾轉遷移至臺灣,在水源地院區紮根立足五十年的經營歷程,以及晚近遷建內湖院區開創新格局的願景。仔細品讀內容各篇章,讀者將對國軍軍醫成長脈絡的演進、軍事醫學體系在臺灣醫學史的地位,了然於胸。

作者介紹

撰修者簡介

葉永文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專長為醫療社會學、醫療與文化、醫療史、中國近代史,近年來專注於臺灣醫學發展研究,出版過《臺灣醫療發展史》、《醫療與文化》、《臺灣中醫發展史》、《中華民國軍醫教育發展史》等書。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醫學史,近年來專注於日本殖民醫學史、廿世紀現代醫學與公共衛生史等研究,出版過《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榮藥濟世: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專題》、《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等書。

郭世清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長為政治學、兩岸關係、醫易整合研究,近年來專注於軍醫史、軍事專業倫理等研究,發表過〈林可勝:闇聲晦影的中研院院士與國防醫學院院長〉、〈政府遷臺後的國防醫學貢獻與發展〉、〈關公刮骨療毒之人文醫學觀〉、〈臺灣援外軍醫團口述歷史計畫〉等文章。

目錄

序文【司徒惠康】
引言【John R. Watt】
編纂與體例說明【劉士永、葉永文】
歷任院長/代院長玉照
寫真集錦
院本部歷任主官副主官及主管職期表

第一篇   中國軍醫養成教育草創(1902-1927)
壹、清末到民初的軍醫教育與外力介入
貳、北洋政府下的軍醫教育發展與困局
參、時局動盪下的軍醫學生與軍醫

第二篇   中華民國軍事醫護醫學之改革與顛沛(1927-1945)
壹、奠都南京與軍醫教育之現代化:美式醫學的抬頭
貳、動盪中進行改革的中國軍醫教育:局部的教育實驗與戰場投入
參、抗日戰爭與學校的顛沛及戰場軍醫收編

第三篇   我國國防醫學之集大成(1945-)
壹、上海江灣的國防醫學院:承先與啟後
貳、國防醫學院在臺復校之經過
參、遷臺後的國防醫學院:復舊與發展
肆、「國防醫學中心」之建立
伍、邁向新世紀的國防醫學

第四篇   國防醫學院之貢獻(1949-)
壹、美式醫學教育在臺灣的橋樑與灘頭堡
貳、「作新軍醫者來」初衷猶在
參、偉哉!國防醫學中心

大事紀要(1902-2013)
單位沿革資料簡表
 

序文

  英國史家卡爾(Edward H. Carr, 1892~1982)在其名著《What Is History》中,對於「歷史」的看法如下:其一,歷史事實絕非「原原本本的」(pure)來到我們面前,因為它們既不會也不可能以一種原原本本的形式存在著,而往往是透過歷史事實記載者心靈反射出來;其二,歷史學家需要對他所討論的人物心境,對他們行動背後的思想,具有一種富於想像力的瞭解(imaginative understanding);其三,我們只有通過現在的眼睛觀察歷史,方能瞭解過去、展望未來。綜言之,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讓我們現在得以見聞時空之間永無止境的對話。

  就西醫入華史上兩個重大的歷史事實觀之,一是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創辦北洋軍醫學堂,二是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簡稱RF.)建立美式教育體系的協和醫學院。這兩件大事彼此交會激盪出的亮點,恰成國防醫學院賡續百年歷史長河的源流。

  前清北洋軍醫學堂於1906年更名為陸軍軍醫學堂,並於1908年開始招收藥科學生,遂為中國醫藥學教育的先河之一;1912年改名為陸軍軍醫學校,1918年從天津遷校北平新校舍,1933年因中日之戰勢所難免,再遷校至南京;1936年以本校畢業人員分發涵括陸海空三軍,遂更名為軍醫學校。1937年抗日軍興而舉校前往廣州,爾後隨戰況演變幾度遷址,1939年遷往貴州安順並於西安、雲南設立分校。1945年抗戰勝利後,隔年遷至上海江灣完成復員任務,1947年再與陸軍衛生勤務訓練所及軍醫預備團等單位,合併改組定名為國防醫學院。回顧抗戰前的軍醫學校在南京時期,即已聘請協和醫學院畢業的柳安昌、盧致德等人同為良師典範;抗戰後的國防醫學院在上海時期,乃至遷臺後在台北水源地時期,更有協和出身的優秀人材相繼投入教育,桃李滿天下。

  鑒於本校歷史悠久,國防醫學院院史初於1984年成篇,出版後頗受校友及各界歡迎,而提供補充及修正意見之人士亦多,迭有增修建議。1993年9月由李前院長賢鎧召開「院史編纂委員會」,承尹前院長在信及鄔翔老先生兩位主編廣徵史料,得於1995年首編《國防醫學院院史》,分為〈前紀〉和〈本紀〉,可謂體例完整且內容詳盡。1999年國醫中心遷至內湖院區,2001年欣度百年之慶,張前院長聖原認為時逢「再創新猷,不可無紀」,原編者鄔翔老先生亦感事功未了,乃於2002年自動請纓再執筆為書,翌年完成《院史》續編之役。是書除院政紀年仍取沿革史的大事記錄,專以組織遞嬗、事類紀實、人事存錄與統計資料備查為主。

  2010年張前院長德明有感院務發展進入另一嶄新紀元,鄔翔老先生卻已進耄耋之年且身體違和。張前院長為能延續國醫百年史料保存之功,遂於當年九月召開「院史編纂委員會」,委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士永主筆,由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師郭世清、教務處助理林廷叡協助撰寫《院史》再編,並勉以「客觀公正性、研究學術化」為此次撰史軸心。第一階段,劉、郭二人用心蒐整國史館、近史所的張建、林可勝檔案,並前往對岸南京、上海等地閱覽圖檔,亦曾遠赴美國紐約洛克斐勒檔案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等處,以彌補現有「清末民初軍醫教育」相關史料毀損散佚之憾。第二階段,于前院長大雄接任後亦全力支持,編輯小組針對前史文本重新建檔30萬餘字,冀使未來院史得以典藏數位化,另透過歷任院長及耆老各別口訪,以對照「遷臺前後國防醫學」發展過程的多元記憶。第三階段,本人接任院長後,再請通識教育中心葉永文老師加入「院史編纂委員會」,除共同撰文投稿歷史學術專業刊物,亦聚焦院史編纂探討「國醫中心承先啟後」的社會貢獻與新世紀願景。此外,有幸邀請與我國軍醫淵源甚深的ABMAC(美國醫藥在華促進會)前副主席,同時也是美國知名歷史學家瓦特博士(Dr.John R Watt)為院史撰作引言,共同見證國防醫學院的豐富歷史。

  回首前事,本校創立於清季帝制傾頹的千年變局,徐圖於民初軍閥角逐的時局杌隉,嶄露於全面對日抗戰的烽火漫天,轉進於國府播遷來臺的風雨飄搖,奉獻於救死扶傷防疫的軍民醫療,可謂經緯萬端且銳意求治,完整貼近國家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百年脈動;放眼未來,本校面對於新世代嚴峻考驗與國內外同儕挑戰,吾人肩負紹繼壯志以揆文奮武的重責大任,猶盼新血注入賡續推動國醫歷史連綿不輟。

  如今,院史新篇耗時四年終底於成。此期間的約訪協調、舟車往返、資料比對、書信釋疑、專家接待等繁瑣細節可想而知。本人對於各位參與盛事者戮力從公、任勞任怨的辛勞點滴,特表感謝之意。欣見付梓在即,爰綴言如上,以申慶賀!
 
國防醫學院院長 司徒惠康
2014年9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78905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 x 23 x 2.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參、抗日戰爭與學校的顛沛及戰場軍醫收編
 
1937年學校授命遷抵廣州後,遂與廣東軍醫學校合併上課,廣東軍醫學校旋改為軍醫學校廣州分校。其校舍寬敞,以兩校人才教材匯合,教學實驗足資應付裕如。原有德籍教授受其軸心政府召回,遂延聘留德留美具有醫學博士學位數員,各就專長任教,弦歌不輟,教授陣容益形增強。時日寇航空母艦及艦隊麕集大鵬灣沿海地帶,粵港受其威脅,於施教之同時,飭由工程人員日夜趕工,完成防空洞設備。時因抗戰軍興,醫科第二十五期及藥科第十九期提前三個月於是年八月於南京畢業。
 
1938年時敵機頻來襲擊,警報數分鐘即臨粵垣上空,全體官員生兵集體入防空洞避難,一俟警報解除,及在洞之附近空地授課或夜間補足之。至示範實習科目則照常舉行,未受影響。處此艱困,咸無間言,蓋同仇敵愾之精神使然。同年四月,西南戰區戰事益繁,日寇至惠州登陸,學校籌備內遷,奉准先遷廣西。經派員前站擇定桂林、陽朔及大墟三地,乃由水運經梧州轉桂林。因船隻充裕,所有人員物資全部撤出,遂以大墟為校本部及醫科駐地,以桂林為藥科駐地。時軍醫預備圍併入本校系統下,以陽朔為該圍之駐地(軍醫預備圍之概況另述)。高年級學生經洽准廣西省立柳州醫院實習。駐桂歷八閱月,因駐地分散,房舍以各地會館廟宇權作教室,白晝以神座或露天為講堂,夜間則以為寢室,實驗室則搭蘆蓬為之,以木箱木板為實驗台,雖艱苦萬分,然教學未輟,教學器材大部無法容納,多未動用,校政措施亦無展布,教學授課只憑書本黑板為之,然師生施教求學之精神未曾懈怠。
 
中央軍醫學校原在南京市內,佔地甚小,除兩層樓房外,僅有兩排平房,且周圍盡是民房,無可發展,陸軍醫院雖較寬敞,有病床百張左右,然醫療設備亦簡單,殊難與廣州軍醫學校及廣州陸軍總醫院相媲美。那時以廣州軍醫學校之寬敞校舍及基礎醫學大樓容納南京本校員生約一百餘人綽有餘裕,尤其兩校合併使用自然更感充實。本來兩校設備各有長短,在基礎科學方面,南京校以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設備較好;粵校以解剖和病理見長。兩校的細菌學設備都不差,此種情形,要視各部門有無專任人員主持及主持人之努力如何而定,當然其經濟情形如何亦有關係,在那時粵校之經濟情形當較南京校為優,故粵校雖然僅成立三年,但其成績亦較京校為優。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對於女人而言,結婚無異於一場豪賭,嫁得好贏得漂亮,嫁錯了就輸得徹底。人們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話雖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適用於婚姻。著名作家畢淑敏曾說過,「婚姻就像一雙鞋,合不合腳,自己心裡清楚。」在別人眼裡,再華貴的鞋,再美好的人,若不適合自己,也會成為一種無法言說的痛。 ... 前幾天,一位姓王的女士跟我聊天,向我講述了她的感情經歷。她開玩笑說,別人離婚是解脫,我離婚是逃命。如果我再不離婚,連小命都要交代了。現在離婚3個月,我的身體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了。說話間,她嘴裡還哼唱起「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下她的婚姻經歷: 再婚,嫁給一個老實巴交的「好男人」 37歲那年,我從前夫車禍去世的陰影中走出來,不想再讓年邁的父母為我操心,決定帶著女兒往前邁一步。通過一個關係很的同事介紹,我認識了李明(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就用化名吧)。同事說,李明是她遠房的一個表弟,人非常好,不抽菸、不喝酒,待人熱情,脾氣好。可惜的是,他老婆年紀輕輕就得了癌癥,他東湊西借,拉了一屁股債,最終也沒有留住老婆。這兩年,一直帶著女兒生活,挺不容易的。 也許是因為同病相憐吧,第一見面我就對李明有種莫名的好感。他長得身高體健,話不多,性格很溫和,讓人很有安全感。再考慮我們的現實情況,雙方都是女孩,年齡也差不多大,我們都有房子,他在企業上班,我是事業單位,各方麵條件也算門當戶對。 ... 我一直覺得,我們都是經歷過喪偶的人,能走到一起也是難得的緣分。說實話,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是很辛苦的事情,經常忙得焦頭爛額,甚至出去應酬都變成一種奢侈。李明提出,我們可以先不用領證結婚,在一起同居感受一下。可我骨子裡很傳統,接受不了未婚同居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就領了證,然後生活在一起。 結婚一年,我每天都過得如履薄冰 結婚的時候,我一分錢彩禮也沒有要,他只給我花了幾千塊錢買了個戒指。我跟他結婚完全是衝著過日子去的,確切地說是衝著很多人都說他是「好男人」。我覺得是同事的親戚,肯定不會騙我,知根知底,人品不會差。現在想想,自己當初是真的很傻很天真。 ... 結了婚,我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忙了。他的女兒上初中,我的孩子還上小學,不在一個學校。我單位比較寬鬆,沒事的話上午11點就可以走,我通常是接完了小的,然後再去接大的,騎著電動車風風火火,還要急著趕回家做飯。我從來沒有抱怨過,覺得一個結了婚的女人就是這個樣子的,無論工作多忙,但是照顧好家庭這是自己的分內之事。 但是,我沒想到,李明對我的付出根本看不在眼裡。在外面,他和善可親,對任何人都有求必應,是個誠實守信、有責任擔當的人,但在家裡總是板著臉,很少有笑容,一不順心就沖我發火。在外人眼裡,他通情達理,很會照顧人,但回到家就當甩手掌柜。我工資比他高,沒有花過他一分錢,買菜、做飯、收拾家務,還要輔導兩個孩子作業,即便是這樣,也沒有得過他一句好話。 ... 這些事情睜一隻閉一隻眼也就算了,要命的是,他還喜歡挑刺。嫌我做的飯難吃,說我不會打扮自己,穿的又老又土,不誇張地說,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列舉我的「罪狀」,讓我膽戰心驚。客觀的說,我從小到大都是旁人眼裡的「好孩子」,讀書、工作……我處處很優秀,從沒有一個人說過我不好。我曾經是那麼驕傲的一個人,如今卻被他批得體無完膚,被他踩進了泥土裡。真的,我被打擊得都開始懷疑自己了。 分居兩年,我終於逃離了恐怖的「婚姻」 我曾經以為,我的忍讓或許有一天會讓他良心發現,畢竟我們都帶著孩子,組建這個家庭不容易,我們需要抱團取暖,互相扶持。然而,這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他的女兒可能是處於青春叛逆期,很自私驕橫,總是欺負我的孩子。我並不偏心,教育她做要一個好姐姐,要愛護妹妹,兩個人要互幫互助。 ... 沒想到,李明卻沖我大吼,說我只袒護自己的孩子,心裡根本沒有他女兒,這讓我心裡很委屈。我們兩個大人本來已經身心俱疲,再加上孩子的折騰,她女兒總是說這是她的家,趕我女兒走,不能跟她睡一個房間。就兩居室的房子,我的孩子怎麼住? 李明裝作若無其事,把難題都拋給了我,放佛我和孩子就是寄人籬下的外人,要看他的臉色生活。我再也無法忍受了,提出了離婚。可是,他卻不肯離。我只好帶著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房子。我慶幸自己還有路可退,假如當初聽他的建議,把我的房子賣了,兩個人再買大一點的房子,恐怕當時只能流落街頭了。 我以為,我們離婚是很輕鬆的事情,不需要財產分割,也不牽扯子女撫養問題,何況從認識到現在,他從來沒有給我和孩子買過任何東西,哪怕一件衣服,除了結婚時的那枚戒指。但是,他卻一直拖著不肯離,還時常過來找我,讓我搬回去。我不開門,他就在外邊不肯走。我只好找幫我介紹的同事,苦口婆心地勸了很多次,才算相安無事。 ... 分居兩年後,我終於跟李明離婚。我把那枚戒指還給他,他說留個紀念吧,我說還是算了吧,但願從此各自安好,永不相見。我想,他老婆30多歲就得了癌癥,或許跟他有很大的關係吧。他尖酸刻薄,百般挑剔,讓人喘不過氣來,分明就是慢性「致癌物」。我不明白,在外面一個溫文爾雅的男人,為何回到家裡就變成了一個專橫霸道的人?他那麼喜歡打壓自己的另一半,對他有什麼好處呢?跟這樣的男人在一起生活,每天都提心弔膽,隨時迎接可能到來的狂風暴雨,不生病才怪呢。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希望找一個好伴侶,但旁人眼裡的「好男人」,不一定會是一個「好丈夫」。同樣,旁人眼裡的「好女人」,也不一定會是一個「好妻子」。有人說,「我在鬧,他在笑」,才是婚姻最理想的樣子。其實,婚姻里所謂的「好」,伴侶的感受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 ... 在傳統觀念里,很多人都認為,維持婚姻的長久之道是「忍」。可是,「忍」字頭上一把刀。如果兩個人三觀不合,家庭氣氛緊張,日子過得很壓抑,必然會給身心帶來無法估量的傷害。有人開玩笑說,丈夫是妻子癌癥的病因,這句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反之也亦然。那些長壽的夫妻,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養生之道,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兩情相悅,都活得很快樂、知足,誰也不給誰氣受。 生活苦短,能跟一個合拍的人慢慢變老,是最幸福的事情。願單身的人不要眼睛盯著找「好的」,而是要努力找那個「對的」人,只有找對了人,才能相看兩不厭,才能玩到一起,樂到一起,這才是婚姻應該有的模樣。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0M565km.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5689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缺乏食慾治療中醫霧峰常常睡不著或很早就醒來看什麼科神岡心跳異常改善中醫診所
北屯躁鬱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北屯憂鬱症看什麼科 治療效果不錯的中醫診所台中發燙感中醫推薦 龍井睡眠品質變差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看診認真的中醫診所大里瞳孔擴張或收縮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南屯睡眠障礙看什麼科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大雅常常心悸改善中醫診所 西屯呼吸困難中醫推薦 網友都推薦到這間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tlt3ozat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